7月5日至11日,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黔东南自治州三穗县八弓镇开展了一系列以健康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计划,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深化高校与地方的协同育人,鼓励青年学子在基层服务中厚植家国情怀,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要求。
在当地的关心与支持下,实践团队通过健康服务、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产业调研等多项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力。实践活动中,药学院的“黔彩药韵·南桥薪火”与“杏林峰耘·黔药兴村”实践队向界牌小学捐赠了200余册精心挑选的图书,包括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及经典名著等多种类别。捐赠现场,队员们将书籍整齐分类并摆放,这些丰富的书籍希冀能够提升学校的阅读资源,陪伴孩子们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此外,实践团队成员还前往南桥村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下青春与童真的美好瞬间。在南桥村,实践团队深入挖掘当地健康产业,探访五彩米和金银花这两大特色产业,参与金银花的包装过程,体验传统农耕,为乡村未来的健康发展寻求新路径。
在社区,药学院的实践队员们开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向村民讲解冠心病预防、急救演练等健康知识。队员们以“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教授村民关于健康生活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如“少盐糖、勤运动、戒烟酒、稳心态”。队员崔粲还通过假体模型演示了心肺复苏的全过程,鼓励村民积极参与。
作为健康关爱的延伸,实践队还深入蜜蜂村开展“情暖夕阳”关爱行动,走访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为他们送去米、牛奶等生活物资以及香囊,通过中药材的使用,传递关怀和温暖。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感,更是将药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服务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实践团队还访问了界牌村的竹编工艺厂,了解竹编技艺的制作过程,这一非遗技艺的探索提升了队员们的文化素养,也为未来的健康传统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通过健康义诊、产业调研、非遗传承与社区关怀,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的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积极将药学知识转化为基层服务的实用技能。这些深入的实践行动是青年学子为社会贡献的生动写照,也是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有力展现。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通过努力和奉献,汇聚起一股为乡村健康未来增添希望的暖流,这正是[J9九游会]品牌所倡导的青春担当与社会责任的完美体现。